染黄、花钿与黄花少女

2022-05-02 11:32来源:本站

  额黄是一种古老的妇女装饰,因以黄色颜料染画在额间,故名。唐皮日休《白莲》诗:“半垂金粉如何似,静婉临溪照额黄。”

  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国进入盛期,一些妇女从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启发,将自己的额头涂染成黄色,便产生了涂染额黄的风俗。

  染画,有两种:一种为平涂法,整个额部全以黄色涂满;一种为半涂法,只涂半额,或上或下;然后以清水过度,呈晕染之状。

  另有粘贴之法。这种额黄,是一种以黄色材料制成的薄片状饰物,使用时以胶水粘贴于额部,由于被剪制成各种花样,也称“花黄”,接近于花钿的形制。

  花钿也是一种额饰。说起它的产生,还有一个掌故。相传南朝宋武帝的女儿寿阳公主,在正月初七的那天,仰卧于含章殿下。殿前是一片梅花,微风吹来,吹下一朵梅花,不偏不倚正落在公主额上,留在额上的花瓣形状印痕怎样擦试也不能去掉。宫廷中的其他女子见其新奇,也竞相效仿,形成一时风尚,称为“梅花妆”,也称“寿阳妆”,后也用黄色花粉交替描画。

  唐代妇女使用花钿较为普遍,最为简单的花钿,只是一个小小的圆点,稍许复杂一点的是以金箔片、黑光纸、鱼腮骨、螺钿壳及云母片等材料剪制成花朵之状,尤以梅花为多见,除此之外,还有描绘成牛角、扇面、仙桃样式,更多的则是绘成抽象图案,疏密相间,大小得体。花钿粘贴在额,宛如一朵朵奇葩,非常悄丽。

  我国民间至今仍将未曾出嫁的闺女称为“黄花女”,或者叫“黄花闺女”、“黄花幼女”。这种对未婚闺女的专称,据说和古代妇女的这种装饰有直接的关联,因为梅花妆的粉饰是黄色的,采取这种妆饰的人一般都是少女,“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到了她们出嫁以后,就要改变妆束,另作一番打扮。因此,人们便习惯地将未婚闺女称做“黄花女”了。“今朝白面黄花姐,明日红颜绿鬓妻”。这首古人戏赠姑娘出嫁的诗句,正是女儿结婚前后打扮的写照,也说明了“黄花女”这个称呼所指的对象。

全部课源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