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民间挑花艺术相传始于唐代。最早人们以发绣作为敬神敬佛的敬褡。后逐渐形成以人物、动物、花卉、风景、图腾纹样、当地的民风民俗为题材而组成图案,再现于经纬。应用于生活,溶艺术性与实用性于一体。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景。图案多以吉祥如意、福乐喜庆为内容,其针法多变、造形生动,色彩朴实明快、构图饱满匀称,呈现出清爽明快、古朴典雅的风韵,最终形成五大特点:土,乡土气浓,俗中见雅;特,针法独特,正反有趣;奇,新颖别致,花中套花;古,地方特色,古朴典雅;丽,清新靓丽,雅俗共赏。因此望江民间挑花是典型的徽文化艺术。1979、1982年、2000年。作为望江民间特色工艺的挑花艺术,三度进入人民大会堂。为安徽厅增光添彩。并多次作为礼品赠送国内外友人。
望江民间挑花工艺看似简单,实则繁杂。不是一般人随意而能为;其工艺效果看似土俗。实则不凡;其色彩单纯而不单调:图案看似笨拙实则清秀;可谓是古朴中寓高雅。粗旷中见大方,不失为民间艺术中的奇葩。安徽省政府为不使望江挑花失传,已于2006年12月将望江挑花公布为安徽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务院也于2008年6月将望江挑花公布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受到了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关注。
传统的挑花多以土布为底,现在的多以平布或者绸布为底,用绣花线在布眼上按照一定的针法绣制而成。挑花的针法主要有两种,即游花(又叫铺花)和赞花(又叫十字花)。游花纹饰有两种,一种是两面的花纹有阴纹、阳纹之分,另一种则没有阴阳之分,两种纹饰的艺术效果各有妙趣。挑花有丰富的图案题材,不仅有动植物和喜庆福寿的各种图案,还有亭台楼阁和神话传说等多种异彩纷呈的图案。作品一般包括手帕、荷包、头巾、腰带、围裙、背褡、坎肩、靠垫、扶手垫、床单等日常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