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笺 舞狮
河南省西部豫西民俗剪纸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是广大农民为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而传承、发展下来的一种优美的艺术形式,其普及程度已到家家户户,随民俗节日的更迭而常换常新。红红绿绿的剪纸,喜庆吉祥的内涵,使豫西大地处处五彩缤纷,使生活在黄土窝窝里的人们充满生气,精神焕发。
追求吉祥,是豫西民俗剪纸的核心观念。豫西人用“剪花”表达出自己对天、地、人和谐相处的独特视角,夏文化尚黑的遗俗,至今仍传承在豫西民间的黑色剪纸、窗花中,再现豫西地域独特的文化特征。人们在获得美的享受的同时,也从中得到精神慰藉,寄托对未来的希望,获取生存的勇气和力量。
豫西地区民风淳厚,每年入冬一进腊月,大姑娘、小媳妇就“放下锄头上炕头,拿起剪刀铰虎头”(虎是中原地区广大农民崇拜的“瑞兽”,有驱邪纳福的含义)。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最盛大的民俗节日,整整一个正月,可以说是展现剪纸艺术最为丰盛的时期。节日期间,家家户户大门脑上挂“门笺”(谐音“门钱”),影壁墙上贴“春牛”,窗户上贴窗花,顶棚上贴“团花”,炕上有“墙围花”(万字连续纹饰,俗称“富贵不断头”),厨屋、灶间有“灶头花”,走亲访友送“礼花”,娶媳妇、嫁闺女、婴儿过满月都离不了“喜花”,老年人过生日,亲朋好友要送“寿诞花”等等,可谓五花八门,遍地盛开剪纸花。
正月初一,大姑娘小媳妇成群结队走门串户,相互拜年“赏花”,品评技艺、相互学习。正月十五闹花灯,各村落之间要比赛花灯,各式各样的彩灯上贴着千姿百态的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和不重样的戏曲故事,如反映男女情爱的“拾玉镯”,提倡青年人要尽孝道的“二十四”孝,以及孩子们喜爱的“三国”、“水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