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专题 / 奥运中文 / 奥运资讯 |
中秋佳节与残奥盛会相得益彰 |
|
发布日期:2010年10月09日 |
|
|
|
|
中秋之夜,“鸟巢”火炬与圆月相呼应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9月14日中秋之夜,北京残奥村网吧,工作人员胡琳正在教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用汉语念这首中国古诗。
残奥村网吧里充满了中秋的节日味道:电脑桌面全部换成了喜庆的中秋画面,四处悬挂一盏盏小巧的红色宫灯,北京传统手工艺兔儿爷琳琅满目。外国运动员、教练员和他们的家属簇拥在一个小桌子前,开心地等待着中国书法家在一个个红灯笼上写上他们的汉语名字……
今年的中秋恰在北京残奥会举行之际,传统佳节与体育盛会相得益彰,明月几时有,今夕更辉煌。
月饼好吃,他跷起大拇指
中秋这天,来参加北京残奥会硬地滚球比赛的中国运动员朱建辉吃到了月饼。问他味道好不好?他竖起了大拇指。38岁的朱建辉是一个重度脑瘫患者,教练杨森说:朱建辉不会说话,他会用竖大拇指与小手指头来表示“好”、“坏”。
中国残奥代表团位于残奥村D区,团部楼前已贴上了“中秋月圆”的红色标语。在团部内的会客室和阳台上,挂上了一圈红灯笼,一派团圆祥和的节日气氛。团部的会客室内,墙上贴着中国代表团奖牌榜和金牌运动员的照片。
外国运动员用中文表心声
中秋节中午,北京残奥村的中文学习区静悄悄的。“一般大家不会中午来学中文,因为这是吃饭和休息的时间。下午人就多了。”中文学习区的工作人员杨璇说。
在过去几天时间里,杨璇和汉语老师们接待了许多认真的学生。与健全人一样,这些残奥会的运动员们也喜欢说几句中文,也喜欢尝试用毛笔练练中国书法,或者演奏一下古筝。但杨璇觉得,残奥会的运动员和官员们更加认真和执著。
在学习区墙壁上悬挂着运动员们自己用毛笔写的中文名字。有一位运动员很特别,虽然杨璇已经记不清他的名字和国籍,但牢牢地记着他写下的话:“我爱生活”。“他说,他爱生活,也爱生命。他要把这句用中文写的话带回国,作为给妻子和女儿的礼物。”杨璇说。
城市志愿者坚守岗位
中秋节当天,北京东城区城市志愿服务站点共同举办庆祝中秋节主题活动。在装饰一新的王府井东堂站点,志愿者们事先准备好“对诗”诗句的上半句——这些历经千年经久不衰的有关“中秋”、“月圆”、“团圆”的精美诗句,为答对下句诗句的参与者送上了美好的祝福。
有外国朋友参与活动时,志愿者们还热情地备好笔墨纸砚,邀请他们临摹简单的汉语古诗,感受中国独特的文化魅力。
为了让志愿者们在站点度过一个难忘的中秋佳节,东城区团委特意为站点送上了香甜的月饼。志愿者们邀请残疾朋友和中外游客共同品尝月饼,共享中秋欢乐。
百名残疾人感受新、老北京
9月14日,修缮一新的北京前门大街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来自北京市崇文区的100余名残疾人。
梁守芝是崇文区永外街道残联副主席,患有轻度肢体残疾。今天她特意穿上了大红的开襟上衣,头发卷得很精致。参观结束后,梁守芝深有感触地说:“小时候来这里玩时特别挤,也比较乱。现在的前门大街是一条真正的文化街,体现了老北京深厚的文化底蕴。”
“听着导游小姐的讲解,很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啊。”盲人、高级按摩师史敬高兴地说。他平常喜欢唱歌、写诗,这次他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当场朗诵了自己的两句诗:“黑暗可以击垮我们的身体,但不能击倒我们的灵魂。”
今年60岁的残疾人刘文奎来自东花市街道,小时候经常在牌楼上爬上爬下嬉戏玩耍。看着修缮一新的老街,端详着那些恢复了老门脸的老字号,老人感觉特别亲切。“在这儿,我们不仅能看到‘老’北京的风貌,也能看到‘新’北京的风采。”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