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关于战乱与灾祸的婉辞

2022-05-02 12:48来源:本站

嘉应学院 亚洲国际友好学院

鲁渊

  摘 要:古人对战乱与灾祸有许多婉辞,这与中华民族“温良恭俭让”的传统和民族心理有直接关系,语言方面也大量用相关词语指代,尽量避凶就吉。了解古人对战乱与灾祸的婉辞,对我们今天阅读古籍,了解传统文化是有帮助的。

  关键词: 战乱 灾祸  婉辞

  中华民族自古有“温良恭俭让”的传统,战乱、灾祸带来死亡和破坏,善良的人们厌恶它、惧怕它、诅咒它。加之古人的愚昧和迷信,人们认为语言和语言所代表的事物有某种必然联系,把表示战乱、灾祸的词语看成是战乱、灾祸本身,人们在心理上产生恐惧感、忧郁感,并设法在语言活动中避凶就吉。古人对战乱与灾祸的婉辞主要有:

  一、对战乱的婉辞

  烽火 烽烟 烽燧 烽尘 烽鼓 烽堠 烽柝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用的信号,夜里点的火叫“烽”,白天放的烟称“燧”。“堠”,烽火台。“鼓”,战鼓。“柝”,夜晚打更的梆子。均婉指战争、战乱。唐。杜甫《春望》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唐。席豫《送张说巡边》:“春冬见岩雪,朝夕候烽烟”。唐。杜甫《伤春》:“春色生烽燧,幽人泣薛萝”。元。宫天挺《范张鸡黍》第一折:“将诸侯,西入秦,不五年,扫清四海绝烽尘”。南朝梁。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晋、宋迄今,有切民患;烽鼓相望,岁时不息”。清。高其倬《中秋风雨后看月》:“三吴烽堠静,弦管自年年”。北周。庾信《五张寺经藏碑》:“烽柝是警,实扰移关之民”。

  狼烟 烟埃 烟尘 烟烽 烟火 用狼粪燃烧,其烟直而聚,古代用以报警,均是战争、战乱的婉辞。唐。李商隐《寄太原卢司空三十韵》:“鸡塞谁生事,狼烟不暂停”。唐。岑参《北庭北楼呈幕中诸公》诗:“上将新破胡,西郊绝烟埃”。唐。高适《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前蜀。杜光庭《贺稚川进白鹤表》:“荡疆场之烟烽,永归北极”。金。元好问《杂著》诗:“昨日东周今日秦,咸阳烟火洛阳尘”。

  兵戈 干戈 兵马 刀兵 兵戎 “兵戈”、“干戈”、“刀兵”、“兵戎”泛指兵器,“兵马”,指士兵、军马。均婉指战争。《三国演义》第九六回:“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宋。王安石《何处难忘酒》诗:“赋敛中原困,干戈四海愁”。唐。杜甫《出郭》诗:“故国犹兵马,他乡亦鼓鼙”。元。高文秀《渑池会》第三折:“可将十五城与我为寿,免两国之刀兵”。宋。王安石《河北民》诗:“汝生不及贞观年,斗粟数钱无兵戎”。

  兵刀 兵革 兵火 兵甲 兵尘 “刀”,兵器。“革”,甲胄。“火”,烽火。“甲”,军备。“尘”,兵马经过所引起的烟尘,均婉指战乱。元。关汉卿《单刀会》第一折:“汉皇软弱,惹起那五处兵刀”。唐。杜甫《羌村》诗:“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京本通俗小说 冯玉梅团圆》:“兵火之际,东躲西逃,不知拆散了几多骨肉”。明。高启《萧山吴越两山亭》诗:“迩来此地有兵甲,风暴颇似当年愁”。元。麻革《晚步张巩田间》诗:“兵尘河朔迷归路,惆怅平沙送西辉”。

  甲兵 甲马 甲胄 金甲 “甲”,铠甲。“兵”,兵械。“马”,战马。“胄”,头盔。均婉指战争、战乱。唐。杜甫《夜》诗:“甲兵年数久,赋敛夜深归”。唐。杜甫《严氏溪放歌行》:“天下甲马未尽销,岂免沟壑常漂漂”。清。赵翼《偶书所见》诗:“小则兴讼狱,大则兴甲胄”。宋。秦观《郭子仪单骑见虏赋》:“谓令公尚临于金甲,想可汗未厌于寰瀛”。

  锋镞 锋镝 锋栝 锋钲 “锋”,刀刃。“镞”、“镝”、“栝”,都是古代的箭。“钲”,铜钲,古代行军时用以节止步伐。均婉指战乱。《后汉书。西羌传论》:“自脱于烽镞者,百不一二”。清。刘大魁《朱子颖诗集》序:“其出入师旅,屡经烽镝之危”。南朝宋。颜延之《阳给事诔》:“义立边疆,身终烽栝,呜呼哀哉”。前蜀。杜光庭《张道衡常侍还愿醮词》:“幸脱锋钲,免罹凶横”。

  弧矢 矢石 旌麾 会猎 “弧矢”,弓箭。“矢石”,箭和垒石,古时守城的武器。“旌麾”,古人用羽毛装饰的军旗。“会猎”,大规模打猎,不明言战争,以会猎为喻,均是战争、战乱的婉辞。唐。杜甫《草堂》诗:“弧矢暗江海,难为游五湖”。宋。曾巩《本朝政要策。契丹》:“天子仰其言,而讲和之策遂定焉,自此边境无矢石之忧”。清。杜睿《初闻灯船鼓吹歌》:“九州富庶无旌麾,扬州之域尤稀奇”。《资治通鉴。赤壁之战》:“曹操遗权书曰:‘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破鼎 迁鼎 失鹿 灭祀 辞庙 传说夏禹铸九鼎代九州,“鼎”作为国家政权的象征。《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以鹿喻指帝位。后以“失鹿”婉指丢失天下。“灭祀”,断绝宗庙祭祀。“辞庙”,辞别祖庙。宗庙为国家的象征。因此,“破鼎”、“迁鼎”“失鹿”、“灭祀”、“辞庙”均是亡国的婉辞。清。孔尚任《桃花扇。哭主》:“高皇帝在九京,不管亡家破鼎”。前蜀。韦庄《湘中作》诗:“臣心未肯教迁鼎,天道不应欲戈止”。明。高启《感旧酬宋君咨见寄》诗:“中原未失鹿,东海方横鲸”。唐。储光羲《贻余处士》诗:“吴王者丧元,隋帝又灭祭祀”。南唐。李煜《破阵子》词:“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

  二、对灾祸的婉辞

  氛秽 氛浸 氛慝 氛雾 氛烟 “氛”,古时迷信指预示吉凶的云气,也特指凶气。“秽”、“浸”、“慝”、“雾”、“烟”都是邪恶、肮脏之气。均婉指战乱、动乱。《晋书》:“然后振王威以扫不庭,回天波以荡氛秽”。明。唐顺之《提督军务兼巡抚谢表》:“岛屿之氛浸未销,惧海波之再沸”。唐。李华《高祖颂》:“雷行龙兴,荡濯氛慝”。宋。曾巩《送程公辟使江西》诗:“过临有幸破氛雾,奋厉方欣人陶冶”。唐。元稹《授承德军节度使》:“人愿为用,寇不敢前,扫吾氛烟,舍此安往!”

  回禄 回祝 火祥 火羊 “回禄”、“祝融”,古代传说中的火神名。“祥”,吉祥。古时讳言灾,故以“火祥”、“火羊”代之。均用以婉指火灾。《聊斋志异。马介甫》:“又四五年,遭回禄,居家财物,悉为煨烬”。清。陈康祺《郎潜纪文》:“咸丰庚申,西事孔棘,津门被兵,灵囿台付之回祝”。汉。张衡《西京赋》:“柏梁既灾,越巫陈方,建章是经,用厌火祥”。元。张宪《金柜书》诗:“艺祖有灵君莫急,朱牌金字火羊飞”。

  失风 失稔 天悭 水厄 “失风”,婉指因遇巨风而使船失事沉没。“稔”,庄稼成熟。“失稔”,婉指庄稼歉收。“天悭”,上天吝啬,不肯给予,婉指旱灾。“厄”,灾难。“水厄”,婉指水灾。明。无名氏《云间杂志》:“万历壬寅,有失风一舟,飘至海岸”。清。唐孙华《高咏堂小集》诗:“今兹岁失稔,敢厌芋魁羹”。宋。陆游《夜乃得雨》诗:“东风吹雨破天悭,行圃归来剩解颜”。《北齐书。循吏传。房豹》:“绍宗自云有水厄,遂于战舰中浴”。

  总之,古人提及战争、战乱的婉辞,大部分是用兵器、战具来指代战争、战乱;对水火、旱涝等自然灾害,古人也尽量避免“直言不讳”,也有许多相关的委婉语。可见,古人有关战乱与灾祸的婉辞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战乱与灾祸是渴望安居乐业的人们不愿意看到的,不得已提及,也尽量使用委婉语,以免凶灾降临。

  参考文献

  [1]张拱贵。汉语委婉语词典[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6.

  [2]朱东润。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中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新版)

  [3]曹础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M]。(上中下)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全部课源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