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侨网6月24日电 题:蒋忠华:把好的华文教育办到侨胞“家门口”
“学好中文不只是说好普通话、写好汉字,希望大家以毕业为起点,在中文的广阔天地继续探索......”在意大利罗马中华语言学校日前举行的2025届毕业典礼上,校长蒋忠华如是寄语近百位毕业生。
建校近20载,罗马中华语言学校从最初的3个中文班发展成涵盖幼儿、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的正规化华文学校,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中意双语人才。蒋忠华近日接受中国侨网“华人故事”栏目专访,讲述学校如何为华文教育发展寻求“新解法”。
华文学校的教室“漂流记”
蒋忠华读中学时父母去了意大利工作,2000年,原本在家乡温州当小学语文老师的她追随父母到了罗马生活。学习了一段时间意大利语后,蒋忠华开始在一所教会学校教中文,教学中她发现当地华裔孩子中文水平普遍比较薄弱,日常沟通基本都用意大利语。
意大利的华文教育起步相对较晚,千禧年前后仅在罗马、米兰、普拉托等华人聚集的城市零星分布着几所华文学校。蒋忠华说:“当时大多数华人家长忙于打拼事业,无暇教导孩子中文,孩子们缺乏学中文的氛围,这让我萌生了创办一所华文学校的想法。”
2006年9月,经罗马第一区政府批准,蒋忠华注册成立了罗马中华语言学校。在海外创办华文学校并非易事,校舍、师资、教材、生源、经费等每一项都是关乎学校生存发展的大问题,而寻找合适的教学场地是学校建立后遇到的首个难题。
“当时我们租了华人区一所公立学校的地下室,由于空间有限,我把72名学生分成了3个班,分别在不同时段上课,后来又租了一个文化协会的场地用于周末教学。那时学校没有其他人手,从教学、管理到打扫卫生都是我一个人。”蒋忠华说。
因教学质量受到认可,第二年学生人数翻倍,到了第五年已经有500多人。学生规模的快速扩张让租借场地的学校倍感压力,2013年初对方决定不再继续出租场地,师生们陷入无固定教室的困境。
“我们不得不将500多名学生分散到7个临时教学点,这些教学点大多是华人社团的办公室,还有部分学生只能在中餐馆的包厢里上课。”蒋忠华说,即使是这样像“打游击”一样上课,也没有一位学生打退堂鼓。
在当地教育部门的牵线和帮助下,2013年底,学校与罗马一所国立高中达成合作协议,保证了办学场地的稳定性。蒋忠华介绍,新校舍有一栋教学楼和25间宽敞的教室,位于罗马第一区火车站旁的华人社区,孩子们来上课非常方便。
华教老问题的“新解法”
目前,罗马中华语言学校有近1000名学生,开设中文、数学、意大利语、英语及各种艺术和体育类课程,涵盖幼儿园、小学、初中及高中四个学段。学校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除本地学生外,还有来自其他欧洲国家的华裔学生线上就读。
蒋忠华介绍,学校的中文课使用来自中国的教材,同时融入本土特色内容,强调互动教学与实践应用。为帮助初到意大利的华侨子女适应新环境,学校还开设了意大利语和英语课程。此外,也面向对中文感兴趣的意大利人开了两个对外汉语班。
专业华文教师稀缺是海外华文教育发展普遍面临的老问题,罗马中华语言学校建立之初,主要是通过华社推荐和在华文报纸上打广告招聘老师。经过多年的尝试和探索,学校现在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本土教师培养机制。
“目前学校有50位教师,以华侨华人和留学生教师为主。我们通过评课磨课、教学研讨会等方式夯实教师基本功。”蒋忠华说,他们每年都会举办几十场教学研讨会,已经形成了教师之间“老带新”的代际传承模式。
近年来学校也布局线上教学,建立了“中华云网校”平台,目前有300多名孩子在线上学习,其中还有比利时、德国、荷兰、法国等国的学生。蒋忠华说,数字化、网络化是华文教育发展的趋势,学校在持续开发数字化教材、课件及在线课程等,也定期组织教师参加相关培训,提升其信息素养与教学技能。
她介绍,学校也与中国的一些高校建立了合作,比如与暨南大学合作设立欧洲首个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教学点,与温州大学合作建立“家长学校”以及欧洲华文教师职业发展中心。同时学校也与意大利多所高中合作,开展汉语公益课和文化活动等。
以实践为多元文化增色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在罗马中华语言学校的幼儿班课堂上,回荡着孩子们稚嫩的齐诵声。幼儿班开设国学诵读课,孩子们会系统学习《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等蒙学经典。
“语言学习和文化传承是密不可分的,我们用沉浸式的中华文化体验替代纯语言教学,还面向初中和高中生开设中国地理、历史等课程。”蒋忠华说,希望学生们体悟到,中华文化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音乐课的丝竹管弦、美术课的笔墨纸砚、地理课的锦绣河山、历史课的千年回响。
除课程教学外,校园文化活动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学校每年举办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活动,并组织学生参与社区举行的各类文化活动。每年学校还会受邀参加市政府举办的多元文化节等活动,学生们带来的茶道、剪纸、武术、京剧等表演成为文化节上的亮点,多次被当地主流媒体报道。
蒋忠华说:“当地人对华二代存在一些刻板印象,认为他们只会学习,缺乏娱乐生活。为了改变这种认知,我们曾举办‘与罗马市民对话’活动,学生们用意大利语与市民交流,分享健身、电影等课余生活,活动也被罗马市教育局作为多元文化开学第一课进行推广。”
在罗马做华文教育近20年,蒋忠华的第一届学生如今大多已经结婚生子,现在他们的孩子也走进罗马中华语言学校。在蒋忠华看来,华文学校不仅为华裔孩子构建了一个熟悉的文化环境,提供社交网络构建和心理调适支撑,也培养他们具备双语能力、文化适应力和国际化视野。
她举例道:“我的第一届学生中,有个华裔女孩11岁才来意大利,中文学校陪她度过了初到异国他乡的孤独时光,如今她已经大学毕业,从事进出口贸易。还有一位华裔男孩从小学起跟我们学中文,大学毕业后在百货、美妆、租车等多个领域成功创业。”
蒋忠华观察到,与刚开始在当地开展华文教育时相比,如今意大利当地人对中文的接受程度显著提升,认可度大幅提高,想学中文的人越来越多。华人家长也对中文学习越来越重视,办学初期学生平均年龄约15岁,现在3岁的孩子就被送来幼儿班学中文。
她说:“目前,我们学校出具的学分得到教育体系的认可,学生在当地申请高中和大学时均可使用。未来将继续向衔接、纳入当地国民教育体系努力,使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层次进一步提升。”
作者:吴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