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用“散养”的方式教作文

2022-05-02 01:01来源:《中国教师》2010年04期

  受“应试教育”影响,一些教师的作文教学形成了“圈养”模式,表现在:为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高的分数,在固定的时间、空间里,教师用一系列特定的作文模式、套路和技巧等作为“精细饲料”“激素”“抗生素”,对所有学生进行“填鸭”“催肥”。更有甚者,用一次又一次的模拟作文考试取代正常的作文能力培养,致使学生的作文抄袭化、模式化、套路化倾向严重,就如同快速出栏的禽畜产品,失去了其特有的美味,成为徒有外表的“败絮食品”。

  笔者喜欢用“散养”的方式教作文,去除各类“精细饲料”“激素”的滥用,打破禁锢学生作文思维的条条框框,给学生以“广阔的蓝天、草地”,让他们自由地“奔跑、觅食”,用“我手写我心”,回归作文的本真。

  一、从摘抄开始学“觅食”

  广泛的阅读,会给作文学习带来丰富的营养和微量元素;摘抄,是促进学生广泛阅读的非常有效的方式。笔者的作文训练,就是从布置摘抄作业开始。

  笔者每接手一届学生时,第一个要求就是让他们每周摘抄一篇自己喜欢的文章,并尽量在文章后面写写自己的感悟,没有感悟的,可以画一下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文章的选择没有任何限制,唯一的要求就是一定要选他们最喜欢的。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希望学生们的阅读状态是无拘无束的,能见什么就读什么的,并有所思考、选择。

  每逢双休日,笔者就会定下心来,认认真真地看他们的摘抄,看他们的感悟。凡看到有感触的文章时便不禁要评点一番,有对文章内容产生的共鸣,也有对文章手法的缕析。诸如:“感人至深者,莫不是真人、真事、真情,生活唯有真实的、自己的,才是最打动人心的”;“开头的环境描写很有意境,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感情基调”,等等。这样,有了笔者对文章的点评,学生们的阅读也有了动力。同时,对于识别佳作的眼界和标准,师生之间也多了一种交流和理解。

  笔者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作文水平高的学生,其摘抄的文章档次也高;作文水平较差的学生,其摘抄的文章就跟他自己写的差不多。这个现象固然有学生态度的问题,但背后隐藏的却是一种识别佳作的眼界。笔者跟学生们开玩笑地说,那才叫“凤眼识宝,龙眼识珠,老牛识稻草”。

  其实,摘抄的过程就是一个深入思考、选择的过程,一个作文眼界提高的过程,一个对好词佳句进行消化、吸收的过程。有了这个过程,学生自己在写作的时候,思考和选择的眼界也会不由自主地得到提高,语言水平也会不

  知不觉地得到提升。也许,这就是摘抄的最大益处。

  二、给他们以“广阔的蓝天、草地”

  “2009年5月14日”是个非常普通的日子,张文质先生主编的“明日教育论坛”发出了一个“共同记载这一天”的征稿帖。笔者把它介绍给全班,于是,这一天成了班上所有学生最有体验的一天,就连平时写作文一脸苦相的学生,都积极地参与进来,写出了真实的生活。这让学生们发现,原来每个普通人的生活都可以如此精彩。平时写作文如同挤牙膏的徐鹏,竟然写出了1000个字,他这样写道:

  一阵悠美的音乐响起――上课了。

  “快看勇哥来了没有?”勇哥是我们对语文老师的昵称。同桌催促我望,因为我的座位紧靠窗户。

  “还没有呢。”我边和前面的人讲话,边无心地回答道。

  “再看一下来了没?”同桌还是不放心,再次吩咐我。

 [1] [2] [下一页]

全部课源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