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文教材的“内化”

2022-05-02 01:02来源:《华文教学通讯》

  海外华语教材编写,和其它第二语言教材编写一样,都纠结着一个问题,这就是“语言点”和“文化点”的选择和设计问题,即如何处理语言交际技能和语言交际文化的关系问题。在这个问题上的模糊和争议,形成了“结构为纲”和“功能为纲”两种教材编写观念,从而出现文化“空载”和文化“超载”两种偏颇,直接影响华语二语教材的素质和效能。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在观念上厘清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继而在语言-文化同一性、结构-功能同一性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华文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的 “文化移入”(acculturation),最终解决海外华文教材的文化“内化”的策略。

  一、结构和功能同一的文化教学观

  语言和文化两个概念的阐释,林林总总,诸多歧义。概括起来,语言和文化两者的关系不外两种:一种是语言文化二元论,即语言和文化是可分的,语言是文化思维的载体,是交际的工具;另一种是语言文化一元论,即语言是文化的另一种解释,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中蕴含着整个文化的世界观、思想模式1。大部分学者都看到了语言和文化两个概念关系的复杂性,承认它们之间既不完全等同,又紧密联系,相互重叠;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不可分割,文化教学是外语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

  我们所说的语言教学,其实是话语教学。如果把语言(languagd)换成“话语”(eiscoursd),就比较容易理解。因为 “话语”超出了静态的语言,也超出了说话的意义,指建构某种意义的语言实践,包括在一定的文化规约下什么时候该说什么,什么时候该怎么说。美国语言教育家C.Kramsch认为:“话语是意义的载体与反映,它具有表达双重声音的作用,既表达说话者个人思想和意向(tdxt),又代表说话人所属语言群体的期望(contdxt)。两者形影不离,相互依存。”2我们的第二语言教学是一种话语教学,一种交际文化教学,不但要教怎么说,还要教说什么,更要教在什么语境下说什么、怎么说。由此来寻找目前华语文化教学的问题和策略,也许是一把解开教材编写中语言文化观念差异的钥匙。

  以往华语二语教材和其它第二语言教材一样,存在着“结构为纲”和“功能为纲”两种倾向。其实,话语结构规则离不开功能,交际功能也离不开话语结构。在教材编写中应该坚持结构与功能结合,话语的结构规则和文化规约同步编写。

  只是因为语言文化观念的差别,人们往往偏重结构,或者偏重功能,因而造成了教材的文化“超载”和文化“空载”两种偏颇。

  文化“超载”表现在,有的认为学语言是为了学文化,学文化就是学语言,教材编写不大考虑语言点,主要按照中国文化的某种类别依次介绍,或者诵读经典,学习名著,在学习中华文化中学习华语。早期海外华文教学中通过古代诗文翻译教授华语,或者传教士用英文版《圣经》翻译教授英语的做法也是这样。他们的教授主要是书面的,口语听说的话语教学的自觉不足。有的华语教材也知道要学话语,也有单词、句型和对话练习,但过分强调“功能为纲”,忽略华语语言结构规则,在教材的设计编排内在逻辑上,主要是按照文化内容或文化活动情景编排,往往把过多的文化知识堆积在语言课程中,重点成为文化理解或者某种文化的刻意宣传,缺少听说话语运用的“语言点”的精心设计,语言能力训练的自觉不足。有人认为华语教材的重点是“文化移入”(acculturation),把语言和文化教学完全割裂开来,忽略了在华语教学中文化即是一种“语言现实”,文化输入也可以融于听、说、读、写。Kramsch还批评了有人把文化教学当做听、说、读、写之外的“第五技能”,认为文化不是一种独立的技能,而是与四项技能相关的特别层次;支持L.Damdn3(1987)关于将文化称作外语教学 “第五维面”(thdfiftheimdnsion)的提法4。

  文化“空载”――当然语言交际中没有绝对的文化“空载”,只是沿用学术界对跨文化语言教学中缺少文化自觉的一种比喻。以往许多教材受结构主义等语言教学法流派的影响,往往以语言技能为中心,主要学习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等语言要素,进行听、说、读、写基本练习。或者主要强调语构文化、语义文化,而弱化了语用文化。忽略了文化语境和跨文化交际的障碍,文化教学的目标未能给予明显的一席之地。编写者的心目中只有语言点,没有文化点;只有第一语言习得的 “文化适应”(dnculturation),缺少自觉的第二语言的“文化移入”(accul鄄turation)设计。

  华语教材建设中文化“超载”和文化“空载”现象,反映了华语二语教学理论的薄弱,反映了在华语教学中结构系统和文化系统结合的研究还很不深入。结构与功能同一的教学观,是解决华语教材编写中文化“内化”的关键。目前,华语教学界“语法大纲”、“词汇大要”都有了,而且有分类、分级使用的比例,加之不断推出的各种新的语料库,对于 “结构为纲”的教材编写比较方便。但是,华语二语教学的“文化语用大纲”、“文化移入大纲”还不曾见到。这就为华语教材编写中自觉地系统地进行文化“内化”工作提出了更加艰巨的任务。

  二、文化何以在华语教材中“内化”

  要处理好华语教材中文化内容设计,首先要解决文化“内化”问题。所谓“内化”,就是在华语教材中设计文化内容、在话语教学中注重语用文化;而不是另编一本“中华文化教程”,在文化教材中讲华语,或者在文化教材中讲中华文化知识。

  交际法提出的“文化作为行为”,“文化作为意义”,“文化作为话语”的理念,认为日常口语交际,甚至非语言手势、体态、表情都表现了某种文化;语法结构形式中有文化,语音、词汇中有文化。语义概念中像时间与空间、定时与定位,言语动作像问候、道歉、质疑、说服、同意、赞扬、批评等表达方式都受文化制约。这样,目的语的文化就可以从操目的语的教师或交际者的交际语言行为中领悟出来,可以在语言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学习,相关的文化价值和行为规范也可以结合目的语的学习使用全面展开。这是对结构主义的反拨和突破,对于文化教学有一定的提升。

 [1] [2] [下一页]

全部课源
顶部